中国比较文学具有跨文化性特征

2024/3/1 17:11:21   字体:

  纪建勋撰文《中国比较文学的滥觞及其方法论意义》指出,梳理从华夏文明的史前期一直到明清时期中国大地上出现过的比较文学传统,跨文化性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先秦时期的跨文化性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华夏文明与外部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诞生了以奇异精美的玉器、青铜器等为载体的跨文化结晶;二是本质上多元的华夏文明在广袤的九州大地上进行的内部文化交流,产生了最早的语言翻译活动和最早的翻译文字作品如由越译而楚说的“越人歌”等。秦汉王朝建立后,华夏文明的大一统格局得以确立,其后又分别与西竺的佛教、泰西的基督教两大世界性的异质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交流与融通。来自西域和中国本土的高僧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逐步总结归纳出全面的翻译理论,最终实现了翻译中“文”与“质”的统一,通过翻译还诞生了“格义”这一比较方法。明末清初,以天主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采取“况义”之法进行学术传播。沿着“格义”“况义”两种概念的广义视角看出去,“禅诗”和“天学诗”这两种描写异质思想精髓的本土诗歌形式的先后出现,一方面表明了宗教在中国比较文学滥觞肇迹之路上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格义”“况义”之广义也蕴涵着宗教中国化进程开启以来异质文化之间互鉴互补、包容共生的比较文化之道,代表了中国古代比较文学跨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源。 


 摘自《学术月刊》2024年第1期

© 2024 《学术界》杂志社 保留所有版权   皖ICP备2020016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