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中国当下缺少好人文化 太多作品写“他人皆地狱”

2017/4/12 11:02:47 何可人   字体:

1949年出生梁晓声,至今保留着不少旧时代的用语习惯。譬如“亲爱的同志”。接受媒体采访,气氛融洽时,他会用这个苏联格式的称谓喊记者,不管对方是年轻的网站记者还是央视大主持人,一视同仁。这是他的口头禅,他觉得一说“亲爱的同志”,大家都很高兴。当然也有和媒体无法融洽的时候。5年前有记者给他打电话,想就当年某个文艺界集体行为采访他,梁晓声在电话里问:“你是不是上峰派来干什么的?”


20150515090557f56a2_550.jpg


这些现在大多只存在于影视作品里的词汇,构成了后革命时代梁晓声的某些部分。结束了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八年的知青劳动后,梁晓声在1977年担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1988年又开始担任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电影进口审查委员会委员,2002年开始任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

走出激情燃烧的岁月,梁晓声依然保持着一种明确的正统“捍卫”姿态。不管是前期的知青文学写作,还是后来对“国民性”的批判。后一个命题,大概是销量不错,这几年不同的出版社来来回回新旧掺半地出了不少杂文集。除了出书,在媒体上的采访和讲话,梁晓声的话题也都指向了时代和良心。他觉得自己应该有“文以载道”的教化使命。但现在的他,已经决定永远不再碰知青文学。

© 2024 《学术界》杂志社 保留所有版权   皖ICP备2020016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