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学”的研究折射出不同时期中国学界的立场及观点的变化

2020/5/28 0:52:45   字体:

王向远撰文《近三十年来我国“理论东方学”的主流形态》指出,从中国的东方学学术史上看,发轫20世纪20年代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与研究,到20世纪末展开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再到21世纪20年代初的“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建构,前后正好经历了一百年。相关的学术研讨折射出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学术思想界的心态、立场与观点的变化。早年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究竟属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哪种社会类型的研究与讨论,反映出中国主流知识分子不甘置身于“世界”及“世界历史”之外,而欲把中国纳入亚洲、把亚洲置于世界、把自己的社会历史纳入“人类历史”之中的“走向世界”的强烈意欲;20世纪90年代后期展开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则体现着中国学界对民族振兴、国家道路的自信,表现出对“东方”的反顾、反思之后的认同与回归意识;而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建构,将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拓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东方学”,将当代中国的思想资源与理论实践纳入“东方学”学科范畴中加以系统、全面地观照和阐发,一定程度地达成了意识形态建构与东方学学科建构的统一。“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研究与建构,构成了当代中国东方学理论或曰“理论东方学”的主流形态,使得中国的东方学达到了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衔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叉的学科新境界。 

 摘自《人文杂志》2020年第4期

© 2024 《学术界》杂志社 保留所有版权   皖ICP备2020016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