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出版年份查看杂志:

陈伯海先生建立的“唐诗学”学科体系

《学术界》杂志(月刊)(ISSN:1002-1698 CN:34-1004/C) 期数:2016年第7期 栏目:学术探索   字体:
本文作者:董乃斌
责任编辑:黎虹
关键词:陈伯海,董乃斌,唐诗学

  陈伯海先生对唐诗学的开拓,除自著《唐诗学引论》《意象艺术与唐诗》等书及大量论文外,主编《唐诗学史稿》及《唐诗书目总录》《唐诗总集纂要》《唐诗论评类编》《唐诗学文献集粹》《唐诗汇评》等。《唐诗书目总录》以下诸项工作普查了唐诗研究的所有文献,按目录学、诗论学、评点学、史料学要求将其汇总、汰选、编纂成适合今人使用的资料集,历时近三十载,终于建设成规模宏大的“唐诗学书系”。而对唐诗的深广研究,又成为其今后所有研究的厚实基础。


  他的唐诗学研究,是从普查唐诗书籍入手,以编纂史料为工作重点的,但他没有止步于此,先是写出了《唐诗学引论》,从正本、清源、别流、辨体和唐诗学术史等方面梳理了唐诗固有的传统,而又加以现代意义的阐释,为编纂唐诗学研究书系奠定了理论基础。需要指出的是,陈伯海先生的唐诗学理论是从他的唐诗研究实践中提取出来的,只是他不满足于一般的论述或鉴赏,努力把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加以逻辑化、系统化,形成了他的理论观点,然后又回过头去成为整套唐诗学书系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使唐诗学资料编纂工作的立意更高,操作更得法,成绩也更突出。而在后续的研究中,陈伯海先生又写了《意象艺术与唐诗》的著作,将在《引论》中提出的宏观性理论阐发,进一步深化为意象和辞章的微观分析,体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理论这样一种不断深化的研究进路。从他的许多唐诗研究单篇论文,也往往能够看出他从分析具体问题上升到较高理论层次的努力。陈伯海先生总是不满足于就事论事,而要深探一步,并在多次反复探究的基础上,构筑起他的理论框架或体系。陈伯海先生以其实实在在的工作打破了理论的神秘感,打破了理论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疏离感和不适感,他的这个体系能够自圆自足,你可以对他有不同意见,你也可以同他商榷或辩论——因为没有一种理论是终极性的或不可讨论甚至证伪的。陈伯海先生深知这一点,因而才更加执着地思考着追求着,而他所做的这一系列工作,对学术界是富有启示性的。


  陈伯海先生搞科研,总是高瞻远瞩,胸罗万象,从鲜明的问题意识出发,以扎实的文献研究为基础,把微观(考据和作品分析)、中观(作家个体群体、文学思潮或断代文学之考察)、宏观(把文学史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有机地结合,在微观中观时不忘宏观,在宏观时又紧密依据微观中观,所以他的具体研究实践总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而他的理论阐述总有丰富可信的研究实践为根基。而且他的研究成果之间,都有内在的深刻联系,能够形成一个严整的思想系统。他的六卷文集,就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个系统。唐诗研究和唐诗学的创建是这系统的根基(这根基本身也有层次,资料性的几种是根基之根基,中间是《唐诗学史》和相关论文,再上是理论性的《唐诗学引论》《意象艺术与唐诗》),把唐诗研究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在它之上是对古文论的现代阐释,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中国诗学的全部。陈伯海先生的学术,就是这样一个系统严密的有机体。这是我对他最钦佩的地方,也是我在内心深处以其为学术楷模的根本理由。


(作者系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


© 2024 《学术界》杂志社 保留所有版权   皖ICP备2020016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