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出版年份查看杂志:

早期国家“游民”治理及其价值意义 - 以清华简《越公其事》为中心的考察

《学术界》杂志(月刊)(ISSN:1002-1698 CN:34-1004/C) 期数:2023年第8期 栏目:学者专论   字体:
本篇全文:PDF格式 861.13KB
本文作者:刘光胜
责任编辑:陶婷婷
关键词:清华简《越公其事》;游民;国家治理

作者简介:刘光胜,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团队成员。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出土简帛文献与古书形成问题研究”(19ZDA250)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先秦“游民”,是指脱离了土地和原先的宗法组织关系,当前处于徙居不定状态的农民。清儒王聘珍将之训解为不习士、农、工、商之业者,可能存在明显的误读。根据“于”“於”的用语规律,清华简《越公其事》“五政”部分可上溯至春秋末战国初。“游民”只见于简本“五政”部分,而不见于其他部分,可知“游民”作为术语,或许在战国前期就已经出现。吴越争战导致游民产生,则是《越公其事》告诉我们的新知。精英阶层立足于本国实际,妥善安置游民,防范劳动力流失,或积极创设优惠条件,以利民、爱民之策,吸引他国游民归附,增强本国的综合竞争力。他们从制度设计、法律约束、道德教化等多重维度,为我们展示了早期国家“游民”治理的政治智慧与宝贵经验。


DOI:10.3969/j.issn.1002-1698.2023.08.014

PDF软件下载:①福昕PDF阅读器V9.2.1.37538专业版(71.5MB)   ②福昕PDF编辑器V10.0.230.36254(92.8MB)
© 2024 《学术界》杂志社 保留所有版权   皖ICP备2020016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