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粮化”整治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2022/3/4 15:31:20   字体:

   王丽惠、赵晓峰撰文《“非粮化”整治的负外部性及政策优化》指出,在中国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的过程中,抑制“非粮化”、平衡“非粮化”与“趋粮化”生产布局,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举措,也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形式。“非粮化”整治并非简单地清理经作“执法”,而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因而,实施“非粮化”整治政策时应注重以下三方面工作的开展。第一,建立与农业现代化相匹配的农地利用制度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趋粮化”要求土地制度能够容纳现代农业生产力,“非粮化”要求土地制度在利用空间上尊重农户经营自主权。农地制度应从加强“趋粮化”地区的农田基本建设、耕地良田建管和释放“非粮化”地区土地经营性价值两个向度展开。在粮食主产区要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在经作区要放活土地经营使用权。第二,激发农民经营主体性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农民具有面向和参与市场的需求和能力,农村的生产空间功能是农民市场化经营和致富增收的重要母体。国家农业政策要与农民市场化需求、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要增强城市化竞争力较弱的小农户、老年群体的就地市场化能力。第三,“强基节本”的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保障。要通过农田基本建设、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减轻农户种植负担,让农户种粮有利可图,从而激发农户种粮的积极性。

摘自《学术论坛》2021年第6期

© 2024 《学术界》杂志社 保留所有版权   皖ICP备2020016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