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离于城乡之间
2016-11-02
〔摘要〕乡村与城市,构成了农民循环往复的两个端点,农民在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行动轨迹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群体提供了可供追溯的线索。通过聚焦农民在不同场域中的各式行动,在指出其内在行动逻辑之后我们能看到农民为应对今天的风险社会所展现出的行动智慧,这对于破除惯有的被建构的农民形象无疑具 ......
[详细内容] -
新时期中国农民启蒙的政治面相
2016-11-0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政治、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及农民政治参与意识、素质、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农民的政治主体性迅猛崛起,先后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民的政治觉醒、村民自治与农民的政治参与、进城务工与农民的政治窘迫等几个阶段。一方面呈现了新时期农民启蒙的政 ......
[详细内容] -
反科层制治理:国家治理的中国经验
2016-02-18
〔摘要〕反科层制治理是一种依托于常规化的科层组织,但在运作机理和运行逻辑方面迥然对立于科层制原理的治理机制。反科层制治理在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中普遍存在,以良性违宪、信访制度和运动式治理为典型,能够有效缓解决策一统性与治理有效性、信息反馈与信息控制、常规运行与紧急动员间的矛盾和张 ......
[详细内容] -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机构改革
2016-02-18
〔摘要〕机构改革需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加以理解,因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既可以是机构改革的目标,也可以成为机构改革的手段。前期的机构改革主要是围绕提高效率进行的以流程和技术为主的改革,而对结构的改革所涉不多。机构改革要达到其目标,在未来的改革中必须将重点转向结构的改革。这一改革 ......
[详细内容] -
“假设”“想像”下的“绝无可疑” - 管窥《朱熹的历史世界》的写作悖论
2024-12-31
作者简介:许家星,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朱子学综合研究”(22VRC173)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具有独特的写作风格,该书频繁采用假设推测 ......
[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