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恩实撰文《试论中华民族交融的历史规律性——以汉唐时期东北各族群认同发展、嬗变过程为例》指出,中华民族交融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政治层面。经过先秦至汉唐的发展,原生的华夏政治文明已然成熟,华夏周边各政权作为次生政治体,依靠与华夏的互动形成自身政治发育的动力与制度源泉,不论是初兴时期接受羁縻统治,还是羽翼丰满后激烈竞逐,都是政治互动的表现,而互动的结果则是政治上的深度联结乃至一体化。其二是族群层面。华夏周边各族群从族类到族群共同体,再到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族群认同嬗变,形成了族群交融特别是与华夏交融的历史规律性。结合汉唐东北族群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对第二个层面的规律性进行概括:族群兴起、发展历程与政治体演进历程之间,既有紧密的关联性,又有明显的差异性;进入史书记载的各种族称,首先往往是族类群体;与中原王朝或者其他周边强大政治势力的交往、交流是族类群体族群意识不断强化的重要动力;政治体建立以后,对于族群认同强化具有关键性作用;华夏周边区域性政权对本区域多元族群整合发挥了主导作用;政治体消亡才是族群认同嬗变的基本前提;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既是两个阶段,又有机衔接,从历史长时段看,已然形成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正是这种历史规律性塑造了历史时期自在的中华民族。
摘自《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
《学术界》杂志社地址:
安徽合肥南二环与马鞍山路交口加侨广场C座12楼1205-1211
电话:0551-63422973 63418274
传真:0551-63418274
邮编:230022
综合: xsjzzs@163.com 哲学: xsj_zhx@163.com
政治学:xsj_zzx@163.com 法学: xsj_fx@163.com
经济学: xsj_jjx@163.com 社会学: xsj_shx@163.com
文学: xsj_wx@163.com 历史学: xsj_lsx@163.com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社科工作办举报电话:010-63098272